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汽车工业亟须“去身份化”
汽车工业亟须“去身份化”
2014/12/5 9:51:57

近日,胡润百富发布豪华车调研报告,豪华车车主特征及形象引发广泛热议。在车主数量上,我国机动车驾驶人已突破3亿,中国似乎正大踏步迈进汽车社会,但拨开数字表象的迷雾可以发现,中国只是汽车消费的崛起,而非汽车文明的崛起。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可以普遍享受汽车文明,但就目前来看中国还没有成熟的汽车文化,中国汽车文明的构建任重而道远。

人被汽车“社会身份论”绑架

在人类发明创造的所有“器物”中,汽车是社会化程度最高,最具身份象征的产品。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,人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价值观和行为。除去汽车具备的代步出行的工具属性外,汽车还被赋予了某种“身份”象征。汽车成为社会的一分子,在这种背景下,以车特别是豪华车为中心形成了一种“优越场”,人们往往据此产生观念上的“等级感”,这也是诱发马路上不平等、不和谐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。

从本质上看,汽车的“社会身份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对个人主权的丧失。人们购车需要的是汽车的功能属性,即把汽车当作缩短自己行走时间和扩展自己生活空间的工具,此时人处于主导地位。但在实际购买过程中,人们却在无意识中被汽车的“社会身份”绑架,力图获得汽车“身份”“实力”“特权”的社会属性。在这种关系中,表面上看是人驾驭了汽车,但实质上却是汽车驾驭了人。

汽车应该通过本身价值来增加与消费者的粘性,而非用“社会身份”绑架消费者。车无论什么档次,都不过是交通工具的一种,应该回归其本身的功能价值属性。可以预测的是,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价值观念的转变,消费者将大规模从“为身份买车”向“为自己买车”转变。

汽车社会的关键在人的革命

汽车文化实际上是汽车在与人长久的交互中形成的文化价值,汽车本身是没有社会和文化属性的。在最初的人车关系中,汽车由于稀缺性而位于中心地位,汽车是权力、财富的符号,人们更多地关注车的发展;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,拥有和使用汽车已经成为常态,汽车的社会地位逐步淡化,人成为汽车社会的中心,汽车与人的和谐发展成为汽车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
按照这个思路,汽车文化的构建关键在“以人为本”。汽车文化的本质在于人们赋予了汽车一种影响生活方式的生命内涵,反过来这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。从这个逻辑来看,文化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,车企的文化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观念并促成其行为。胡润发布的豪华车报告即印证了这一点。报告中,沃尔沃车主是在生活态度上更注重品位和精神追求的,而且其负面新闻几乎为零,这与沃尔沃倡导的三大核心价值观质量、安全、环保,以及低调、有内涵的品牌诉求密不可分,这种理念可以向车主传递更多的正能量。

社交平台重塑汽车发展轨道

汽车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人们在购买汽车过程中所形成的消费理念、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趋向。我们不能孤立地、简单地看待中国的汽车文化,而应该从车与人、车与车、车与路、车与环境、车与能源的网络关系来看,在大格局中找到汽车的位置和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,这才是关键所在。

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智能化浪潮对汽车业造成了巨大冲击,但也是前所未有契机。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汽车从由发动机和车轮组成的盒子变成了通讯端,这样车与车、车与路、车与人、车与其他智能终端能够相互通讯,汽车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自主分析并提前规划行动路线,调整汽车行驶速度等,实现车、人、路的和谐共处,这对解决中国的汽车社会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。

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,行为本身即是个人的象征,人所依附的各种标签都被撕掉或弱化。此时,车主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到了公众平台上,通过互联网被快速放大和传播,之前汽车所带来的“社会身份”光环被弱化,人们被还原到本初的状态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未来汽车本身的价值属性将取代社会属性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,中国汽车社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。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招贤纳士 | 隐私权声明 | 网址律师
Copyright © 2001 - 2024 SINOCARS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新诺视线传播机构  京ICP备05020129号-5 公安备案 11011502002340